关于父母教育子女的名言名句 关于父母教育子女的三字经

关于父母教育子女的的经验

《现代父母应怎样教育孩子》

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:一是事事管、时时管,做了很多事,效果却不好;二是何都不管,何都不做,放任自流,效果更不好;三是也管但不全管,做得不多,但都切中要害,孩子的成长风平浪静。

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父母什么时候候与孩子关系好,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;什么时候候与孩子关系不好,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。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,其关键在于定位。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难题,就迫不及待地当起了“法官”,这是很危险的。

学做“律师”是指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,了解其内心需求,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。孩子的内心全球丰富多彩,父母要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孩子,不了解其内心全球便无从说起。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,维护其权利,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。

在人生竞技场,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。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,也不该自作主张地去当“裁判”,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情形的力量,即“拉拉队”的力量。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,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。父母做孩子的“拉拉队”,既要善于发现并赞美孩子的优点和努力,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,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做他的战友。

教育是三分教,七分等。“等一等”是很有用的。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,不管它,很快就会没事,若总去挠,却要很长时刻才能好。其缘故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,施加外力往往会适得其反。教育也是这个道理,不做“驯兽师”,停下来,等一等,给孩子倾诉的机会,和孩子有效地沟通,不用教育就能难题解决。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,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,这时父母的反馈影响即“镜子”的影响就很重要了。父母学做“镜子”,才能帮助孩子进步自我觉悟,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“权威”,转而和父母沟通。

习性决定孩子的命运,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性,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。大量事实证明,习性是一种顽强的力量,可以主宰人的一生。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性培养开始。良好习性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,其主要制度是:低起点,严要求,小步子,快节奏,多活动,求变化,快反馈,勤矫正。养成习性关键在头三天,决定在一个月。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,让孩子在习性养成中发挥主人影响。

教育犹如海上行船,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,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。人的质量决定了人的进步路线。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。

热爱是最好的老师。吸引孩子热爱进修、引导孩子学会进修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责任。放任不管,任其潇洒;乱管瞎管,种瓜得豆;唠叨数落,肆意打骂;代替包办,制造“机器”……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行为,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进修。孩子不爱进修只是表面现象,背后一定有缘故: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进修习性?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?是没有科学用脑?是父母阻碍了孩子“玩中学”的天性?是孩子没有觉悟到进修是他自己的事务……找到背后的缘故,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。孩子缺乏求知欲,通常不是父母的要求不够严格,而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兴趣。兴趣好奇心、梦想、成就感、质疑、感恩、发奋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。对于孩子来说,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。心情、开窍、暗示、遐想、激励、规划是激发孩子进修潜能的六大制度。

“爱学”是“会学”的前提,而“会学”是“爱学”的保证,“会学”才能“学好”。孩子要想取得优异的进修成绩,必须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好技巧,比如按规划完成进修目标、认真写字、慢慢看课本、整理错题、随手笔记、无私帮助同学、高效率考试、自在自在地写作文等。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难题上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,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经验,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,做起来难。由于它们没有“可迁移性”,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,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,反而容易“邯郸学步”,适得其反。最有用的真物品是需要静下心来思索、提炼的。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,抓好了亲子关系、习性培养、进修这三件大事,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,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,就都不是遥远的梦想了。

作文写完了,够字数了吧,不过楼主下次要大方点,一分都不赏,难怪这么久都没有给你提供答案。今天我高兴,因此就写给你了,行不行,你自己看吧!

欧阳修幼年受母教的故事(一个成语)??

词目 画荻教子 发音 huà dí jiào zǐ

释义 荻: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形状像芦苇,地下茎蔓延,叶子长形,紫色花穗,生长在水边。茎可以编席箔。用荻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。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。

出处 《宋史·欧阳修传》:“家贫,致以荻画地学书。”

用法 作谓语,定语;指教子有方。

典故:北宋时候,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,叫欧阳修。文章写得很出色,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。他四岁那年,父亲去世了,家里生活非常困难。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,可是,何处有钱供他上学呢?郑氏左思右想,决定自己教儿子。她买不起纸笔,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,代替纸笔,教儿子认字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画荻教子”的故事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